新聞中心
4月15日,蘇州工業園區污泥處置及資源化利用項目(簡稱“園區污泥項目”)迎來投產十周年。作為環境治理和循環經濟結合的典范,“產業協同、循環利用”的污泥處置模式不僅在園區取得了成功,還推廣到江蘇揚州、蘇州相城等地,不斷提升長三角城市的環境治理能力,助力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
園區污泥項目作為環境治理的典范向中法兩國領導人展示
園區污泥項目是由中新集團旗下中新公用控股公司蘇州工業園區中法環境技術有限公司(簡稱“中法環境”)投資、建設和運營。
從5個100%到到超115萬噸污泥日產日清
經濟高速增長帶來人口持續增長,城市廢棄物排污增量巨大,環境壓力加大。自1994年開發建設到2008年時,園區日均污水處理量從8000噸增至20萬噸,污水處理產生的污泥從日均數噸增至幾百噸,全年產生的污泥總量達7萬噸左右,成為困擾園區的環保難題。2009年,中新集團旗下中新公用在探索中與法國蘇伊士集團正式攜手,為園區提供創新的污泥處置解決方案。
2009年,中法兩國企業攜手為園區提供環保服務
園區污泥項目設計總規模為日處理900噸,一期工程(300噸/日)于2011年4月15日竣工投產,園區實現了五個“100%”:污水管網100%覆蓋、污水100%收集、污水100%處理、尾水100%達標排放、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100%收集并進行無害化、減量化、穩定化和資源化處理。隨著園區經濟發展,2016年7月,園區污泥項目二期工程(200噸/日)投產,處置能力達到500噸/日并持續至今。
園區污泥項目車間
污泥處置“園區模式”:產業協同、循環利用
園區污泥項目(污泥廠)選址在東吳熱電廠內,緊鄰園區第二污水處理廠,污泥廠利用熱電廠的余熱蒸汽干化污水廠產生的污泥,蒸汽冷凝后的熱水回到熱電廠循環利用;干化后的污泥作為生物質燃料送至熱電廠焚燒發電;焚燒后的灰渣又可以用于制作建筑材料等,實現了污泥干化廠、熱電廠與污水處理廠的聯動和產業協同?!爱a業協同、循環利用”是園區污泥項目的創新所在,將單一的環境治理變成了循環經濟。
園區污泥項目“產業協同、循環利用”示意圖
十年來,項目每天24小時連續穩定運行,園區污水處理新產生的濕污泥實現了日產日清。截止2021年4月15日,累計處置濕污泥超115萬噸,產生干污泥約30萬噸,相當于為電廠提供標準煤11萬噸,減少因燃煤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28萬噸,節約脫鹽水75.6萬噸,節約污泥填埋土地100公頃,環境效益巨大。
園區污泥項目運營水平行業領先
在團隊的精心運營下,項目生產單耗持續降低,處理每噸濕污泥僅消耗0.63噸余熱蒸汽,低于其他類似工藝40%,運行穩定性和能耗水平均為行業領先。
綠色智慧服務長三角
園區污泥項目展現了環境治理和循環經濟結合的創新價值。2016年,項目模式被中法環境推廣至揚州。揚州污泥項目建于揚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內,與發電廠相鄰,對揚州市湯汪污水處理廠、六圩污水處理廠以及周邊污水廠產生的生物污泥進行處理,獲得的干污泥送到鄰近的發電廠與煤混合后焚燒發電。隨著揚州市經濟發展,現有每天300噸的生產能力已不能滿足快速增長的污泥處理處置需求。目前,二期項目(200噸/日)正在建設中。
“走出去”:江蘇揚州污泥處置及資源化利用項目
2017年底,中法環境實施的蘇州相城污泥處置項目投產,設計規模200噸/日,現日處置污泥100噸/日。項目位于華能望亭電廠邊上,相城區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濕污泥送至污泥干化廠內干化后,送入鄰近的望亭電廠與煤摻燒發電。這也是蘇州工業園區和相城區區域合作的代表性環保項目。
“走出去”:蘇州相城區污泥處置及資源化利用項目
磨礪十年樹立行業標桿
十年來,園區污泥項目處置了百萬噸量級的污泥,解決了園區的環保難題,也收獲了無數榮譽。項目曾獲評中法委員會“氣候變化解決方案”創新獎、國家發改委首批“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典型案例”、“江蘇城建示范工程”等,在長江、太湖流域水環境保護、服務長三角城市及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作出了貢獻。
政府、社會、客戶、股東、員工攜手書寫新藍圖
園區污泥項目投產十周年座談會上,中新公用董事長侍杰表示,作為中法兩國環保企業合作的典范,項目不僅解決了園區的環保問題,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也給中國污泥處置行業樹立了標桿。
蘇伊士集團亞洲區高級副總裁、中國水務運營總裁范曉軍說,項目創造了政府、社會、客戶、股東、員工等各方面共贏的機制,不僅成為環保領域的經典項目,還成為環保理念和知識的傳播基地。
園區污泥項目的十年成績,是園區、各環保企業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思想的體現。在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目標下,園區污泥項目的十年是“中點”和新起點,未來必將為城市發展和環保事業貢獻更多的綠色力量